在中國江西南昌市一家腫瘤醫院外一巷子裡,有一間愛心廚房,18年來從不打烊,在這裡病人家屬可以親自下廚,給正在接受治療的親人送去家的味道。
創辦這間被稱為「 抗癌廚房」的是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在17日榮獲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當晚的頒獎詞是這樣形容他們的: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
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從腫瘤醫院旁小巷子裡,一個油條攤到炒1個菜只收1元的「抗癌廚房」,18年周而復始,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用自己的善良和愛意,守護著這一個個小小的家庭。
1
人間薄涼,細小善意才最暖人心
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倆,原本只是做早點生意,直到2003年的一個早晨,一對年輕夫婦帶著生病的兒子找到他們,想借爐火一用。
因為兒子特別想吃媽媽親手做的菜,夫婦倆答應了,滿足了這一家三口的願望,這小小的善舉,讓他們意識到對於在他鄉看病就醫的親人,那普通的爐火裡烹飪出的愛和情誼,是最能砥礪人心的溫暖。
從那以後「抗癌廚房」就正式開啟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給正在面對病痛的家人,親自下廚,做上一頓飯,輸送著家的味道。
年近70的萬佐成夫婦每天淩晨4點起床,準備好爐火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全年無休,他們以這樣一種無聲的方式,提供給醫院裡的病患和親人支援和鼓勵。
有人曾問到:「為什麼只收1元,沒想過盈利嗎?」
夫婦倆說到:「從未想過從中盈利,只要把廚房維持下去就好,只想給他們一個家,一個可以做飯的地方才是家。」
夫婦倆隻收一塊錢的善事,做了足足18年,也許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是對於沉浸在病痛焦慮和痛苦中的那一個個家庭,卻是莫大的慰藉和溫暖。
狹小的小巷,夫婦倆助人為樂的舉動,支撐起了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撫慰了多少陌生家庭的背地心酸!
這種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偶然連接,才是人間真情的美好底色。
知乎上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 有哪些讓你感觸很深的陌生人的故事?
其中有一位叫張僧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幾年前的冬天,他在濟南找工作,一個早晨特別冷,下著雪,初來乍到的他迷路了,這時路上一位老奶奶正緩緩走來,他趕緊上前詢路。
老奶奶看到眼前凍得瑟瑟發抖的他,忙問道:「哎呀,孩子,你穿得太少了,今天這天,怎麼不穿個棉襖再出門啊。」說完,還一把抓住他的手,對他說:「我知道那個地方在哪,我領你過去。」
於是,那個冬日的早晨,他就這樣和那位老奶奶一起,像相識已久的親人一般,手牽著手,走過了下著大雪的路口。他說,那位老奶奶的言行舉止如對待自家孩子一樣,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畫面。
是啊,很多時候, 善良不是你要聲勢浩大地去做多大的壯舉,相反真正觸動人心的善良,都是點滴入微的關心和愛。
人間本薄涼,正是這些與我們無端交匯的人賦予了恰逢及時的幫助,才讓我們的陰霾消失,有了更多溫暖的感受。
2
人生漫長,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我們並不是兀自一人走到底,路途中難免會遇到需要別人説明的時候,接受善意,懷揣感恩,是對於那些給予我們幫助的人最好的回饋。
想起春節放假前夕,和幾位朋友在城市郊區的一家店吃飯,吃完飯後,天色已暗,隨行的幾位朋友都打上了車,我是最後打上車的。
上車後,我坐在後座玩手機,不知過了多久,車路經一處偏僻地段的時候,司機把車停在了路邊,我緩過神來,只見司機師傅搖下車窗對站在路邊的一位中年人說:
「請問您到哪?」
「我到XXX。」中年人回答,師傅聽完搖頭示意不順路,原本以為師傅就這樣徑直離開,沒想到的是司機師傅讓這位中年人上車。
「我載您一程,這個地段歷來都不好打車,而且臨近春節,計程車更少,我送您到前面路口,那裡好打車。」
就這樣這位中年大叔被好心的司機師傅送到了燈火通明的路口,下車的時候,中年大叔執意要給師傅5塊錢,師傅果斷拒絕,大叔連連感謝。
後來在車上,司機師傅笑著和我說: 「其實啊,人生實苦,現在的人壓力太大了,工作生活家庭,能給別人一點幫助就給吧。」
我聽完,偷偷地在車窗邊抹眼淚,對於我而言,這份感動不止來自于司機師傅好心地搭載了一位陌生人,還在於冷暖自知的社會裡,總有一小撮人用旁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行徑,踐行著無處不在的善良和本真。
也許他們不值一提,也許他們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們卻用一點點小小的光亮,照亮了與之交碰的我們前行的路。
3
人生起起落落,渡人才能渡己
沒有誰的人生,是無災無難的,真正幸福的人,不是一輩子遇不到厄運,而是在厄運來臨時,都有人在黑暗裡默默地推了一把。
人生起起落落,我們不應該只做那個接受別人幫助的人,也要做那個主動伸手去驅散別人陰霾的人。
看過一個故事:
1814年,有一支考古隊進入了撒哈拉沙漠,沙漠中隨處可見零零碎碎的屍骨,每當經過這些屍骨的時候,考古隊的隊長就讓隊員停下來,選擇高地挖個坑,把骸骨給埋起來,用樹枝或石頭做個簡易的墓碑。
由於沙漠中的骸骨太多了,隊員們紛紛抱怨道:「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來給私人收屍的。」
隊長堅定地說:「每一堆骸骨都是同行,怎麼忍心讓他們暴露荒野。」
最後,他們在沙漠中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但要離開之時,突然大風襲來,指南針也在那時失靈了,他們完全迷失了方向,想起了剛進沙漠一路上看到的骸骨,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同行都沒有走出沙漠。
這個時候,隊長突然拍手鼓勵大夥:「不要洩氣,我們來時已經做好路標了。」
這位隊長所說的路標,便是一路上給同行埋下骸骨時候豎立的墓碑,後來也正是這些墓碑,幫他們走出了沙漠。
中國人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可這「後福」的前提是我們首先要用幫助別人的主動,去不斷的積累起好運體質。
你的好運,就藏在你的每一次傾囊相助裡,所有你平時積累起來的微小善意,都會變成未來無助時候的後盾和支柱。
渡人其實就是渡己,在橫亙的生命長河,和我們擦肩而過的無數人,很有可能因為我們伸出援手的那一刻,收穫彌足珍貴的小幸福,這份體量渺小的善良,這份毫無距離的體貼和靠近,卻足夠融化匆忙趕路的我們心上的冰霜。
▽
寫在最後
我們總在不斷的得到和失去、不斷地感受快樂和悲傷、不斷地面臨離別和重逢......
袁泉曾經在參加《朗讀者》時說過一句話: 「你在路上隨便碰到一個路人,都是別人做夢都想見到的人。」
向遇到的陌生人,奉獻自己的一點力所能及,也許並不能讓他們立即走出過往的悲傷疼痛,但是卻能給他們的生活帶去一點光,帶去一絲溫暖和愛。
請保持內心的溫暖和善意,幫助他人也是最大的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