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做一組詞義辨析。「計算」是核算數目或運算,根據已知量算出未知量。而「算計」就複雜了,長期以來多作為貶義詞,有用盡心思謀取不應得利益的意思。但是,「算計」原本是中性詞,有思考、謀劃、策劃和權衡之意。
「計」是一種行為感知,「算」是邏輯推理。計算是以算為主,以計為手段,是為了獲得某種邏輯去感知,計算是一種功能;算計是為了達到某種感知而計算,算的技術應用是次要的,重在思和謀,算計是一種能力。
善於計算的人更多是技術型人才,可以把事做得正確;而善於把計算的功能轉化為算計的能力的人是領導型人才,具有領導力,有能力判斷和決策做正確的事。換句話說,能力強的人往往戰勝功能強大的人,算計者往往指揮、管理和帶領計算者。
如果同意以上邏輯,就不難從領導力的角度理解外行領導內行了。內行、外行與領導、下屬構成四象限:內行領導內行,內行領導外行,外行領導內行,外行領導外行。
外行領導外行當然一塌糊塗,因為整個組織就沒有能幹事的人,最終一事無成;
內行領導外行則勉強可以匹配組織起步階段,如果是稍微成熟的組織就會使得組織能力相對薄弱,領導要麼氣死、要麼累死;
內行領導內行初步判斷是很好的,但如果領導的格局不夠或者謀略不足,往往會出現管得過細和管得過死的情形,不僅影響下屬能力的發揮,也影響組織整體的效率;
而外行領導內行,很多人會覺得是瞎指揮,成不了大事,但是結合前文提到的算計和計算的邏輯就會明白,外行領導內行往往是可行的。 當然,外行領導內行是有前提條件的。領導要有格局、懂謀略,善於制定和把握正確的戰略,善於有效授權,用好會「計算」的下屬。這樣的領導者反而容易成事。
諸葛亮與劉、關、張就組成了這樣的結構。諸葛亮不會親自上陣搏殺,劉、關、張卻武藝高強能征善戰。諸葛亮工于謀略,成為戰略家、指揮者,外行領導內行,甚至包括原本是更大「領導」的劉備。
以前,不理解美國的國防部長為何在文職官員當中產生,總覺得這是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在美國考察時不斷提到這個問題,終於得出合理的結論:美國的國防部長刻意選用文職官員則不容易出現軍中派系,沒有「某某的部隊」一說;更重要的是,文官當國防部長不太可能因為想要建立軍功而傾向於發動戰爭,其決策會更為慎重。顯然,他們深諳「外行領導內行」邏輯的妙處。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真正成為了不起的人才,是不可能被別人當成工具一樣用的,應該站在更高處,做更大的事業。 做下屬的就一定要會「計算」,也就是能幹事。這也是任正非強調下屬要能「打糧食」的道理,華為不需要那麼多戰略家,不需要所有員工都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奇才。 一些好高騖遠的員工常常緊盯著領導不會「計算」、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卻沒有看到領導突出的洞察力、思考力、謀劃力、決策力。領導的優勢在於「算計」,而下屬則應當做好本職工作,發揮好「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