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3000萬關注:如何擁有遠超同齡人的思想深度?(深度好文)
先來看兩個問題:
1、女友: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救誰?
甲:又來了。
乙:我媽說先救你……
深度思考的人不會糾結在問題裡,而是看到問題本質——
這是女友求愛的訊號,只需證明你是愛她的就行。
2、女司機是馬路殺手嗎?
馬路上出現追尾事故,肇事方是名女司機。
普通人:這女司機真是馬路殺手!她就不該開車。
深度思考者:把「女」去掉…
思想缺乏深度的人,自帶主觀性偏見,認為女司機是馬路殺手。事實上,女司機在所有事故中只占四成,操作不當的新司機才是馬路殺手。
這部分人,很容易因「表像」代入「個人情緒」,做出偏離事實的主觀性判斷。
於是被表像誤導,帶節奏,甚至變成某些不良輿論的幫兇。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因為一個人的思想,並不會隨著年齡大而變得有深度。
而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生活中這些常見的誤區。
而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
下面跟我一起,進入思維的深水區,擁有遠超同齡人的思想深度。
1
深度思考是如何形成的?
近年來,網上有個新的觀點:
說窮人不該生孩子,生了也給不了他足夠的物質和成長環境,從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只會重複悲劇。
當你看這句話,通常情況下,你覺得他說得對嗎?
很多人會認同這個觀點,他說的好像都在理:沒有存款,收入不高,也就很難給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貧困的生活,還會給他帶來自卑心理,這樣他的人生會很難走……
如果你再看幾條同樣的內容,會進一步認可這樣的觀點。
這種下意識產生的結論,就是「偏見」。
我們要試著用更深的思維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深度思考的第一步,就是「去偏見化」。
窮人不能生孩子首先就是一種偏見。
繁衍後代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對生育權的保障,早已明文寫進了憲法。這個權利每個人都擁有,只是年輕一代的人會更注重「優生優育」。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子女大概率也比較優秀,但是同樣有很多優秀的精英來自普通家庭。
2、深度思考的第二步,「客觀型思考」。
拋開主觀情緒,我們要從事實出發去探索。
結合新聞和現實中的例子,你會發現,富二代中也不乏紈絝子弟,窮二代之中也會出現啃老族。
也就是說,經濟條件不是決定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關鍵,可能有些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
接著,你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關鍵——提問者真正擔心的,是窮人無法養育孩子成才。
知道真正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從結果倒推,提出一個輔助問題:「培養出優秀子女的家庭都有哪些共性?」
通過對問題的抽絲剝繭,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那些優秀的人,其父母通常思想開明、舉止有素養、三觀正直,重視教育。
最後你會得出一個更靠譜的觀點,把孩子培養成長的關鍵是——父母要做孩子的老師、榜樣,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這個時候思考出來的觀點,已經和一開始的千差萬別了。
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它的形成是有很多原因的。要找到問題本質,需要容納不同的觀點,不斷去探索和思考,才能離真相越來越近。
當你吸收到一個觀點,不要盲目點頭喊對,而是從以下兩個方向,去思考觀點的正確性,做獨醒的深度思考者。
2
深度思考的兩個方向
1、前因式思考
看問題不先下結論,向前找出它形成的原因。
比如,有人說,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不夠努力,懶惰。
那麼我們就可以用「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去查找答案:
很多心理學家對此都做過調查,懶惰只是窮的原因之一。你不能說窮就是因為懶惰,造成窮的原因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社會環境、失業潮、災害等。
如果不進行深度思考,只是一味譴責窮人懶,無異於「何不食肉糜」。
相比譴責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實際的解決路徑。
比如一個人在經濟落後的地方,再努力可能也無法脫貧,而大平臺、經濟特區的機會更多,同樣的時間,其產生的勞動收益也會呈現倍增。
財富的積累,從來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強如巴菲特,他的財富秘訣也是追求穩定持續地增長,而不是大量博弈。
而世界遵循著二八定律,資本、技術、人才和權力的互相追逐、高度集中,也導致了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這都是我們需要去考慮到的地方。
2、後果式思考
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不是家裡幫忙,年輕人很難存到錢買房。而房子又是結婚「剛需」,所以,網上一直有人提議希望降低房價。
「房價降低」看起來好像是個好消息。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真實現的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首先,對還未買房、即將買房的剛需人群來說,肯定是好事。
即使每平方只降2000,一套100平的房子直接省了20萬,很多人因此就籌夠了買房款,女友高興丈母娘滿意,皆大歡喜。
但對於那些已經買了房的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當房子價值大幅縮水,每月還要支付原先的房貸,這又會引發多少死賬壞賬,以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更不用說,在開發商背後的一整套商業和金融體系。
像恒大、保利這些房企的資產負債率,通通在80%以上,而他們的貸款來源是各大銀行,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居民儲蓄。
一旦資金供給和回流出現問題,大量銀行和房地產企業甚至會破產倒閉,帶來連鎖的失業潮和經濟危機。
通過後果式思考,我們發現房價不是說降就降的,大幅度的降價勢必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理智的購房者,不會把希望放在房價降低上。但會努力爭取提前買房「上車」,以減少房價波動帶來的損失。
再比如,經常有人被狗咬傷,到底要不要禁狗?
假設全國施行禁狗令,會引發什麼情況。如何處置寵物狗?數以萬計的寵物行業從業者,該何去何從?
你會發現單純禁狗也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出現更多問題。
現在我們知道, 深度思考的形成是「去偏見化」+「客觀型思考」,其次分為兩個思考方向:「前因式思考」——向前查找原因;「後果式思考」——假設發生後結果會怎樣。
深度思考就像眼前架著一台天文望遠鏡,普通人只看到浩瀚的星空,而你看到的是太陽、月球、行星、太陽系、銀河系…
深度思考是一個長期的行為習慣,只有在日常中形成習慣回路和觸發機制,才能逐漸形成高於常人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