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麼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
根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全國登記結婚388萬對,比去年同期減少110萬對,降幅高達22%。
自14年開始,我國結婚數量就持續下降,而 適齡人群單身人口卻在逐步增加,目前已經 近2.4億。
為什麼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但卻實實在在。
答案來自很多抽象的推理與思考:
比如最直接的, 沒錢沒時間;
比如女人有自己的事業,不需要依附于男人,對於家暴、媽寶男、鳳凰男等, 不結婚等於保命;
比如 愛情至上,一定要找到「靈魂伴侶」或者「對的人」,讓他/她來消除所有的痛苦,並帶來純粹的快樂;
再比如總想要沒有爭吵與衝突、只有充滿激情的完美親密關係, 如果婚姻讓激情冷卻,那不如不結婚;......
是我們把愛情想的太美好,還是把婚姻想得太不堪?
02
如果親密關係曾讓你失望
那就對了
除了經濟上的外在原因,讓很多人對於愛情望而卻步的是,他們對於親密關係總是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嚮往和錯覺:
愛情的力量大於一切,只有死亡能夠分開我們;
比如紫薇寫給爾康的:「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愛情無須言語證明,愛你便可心意相通;
比如賈寶玉寫給林黛玉的:「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愛情至上,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是我的天神;
比如俄國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寫的情詩:
「我不想說我吻你,只是因為這些吻自動降臨,從不依從我的意志。我沒見過這些吻,我敬你若神。」
最要命的是自我感動的愛情;
比如「我愛你,與你無關。」
......
但這些「宣言」發表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紫薇和爾康的愛情沒有敗給天地,而是敗給了「白麵」;
賈寶玉和林黛玉心意是相通了,卻天人兩隔,一死一孤生;
茨維塔耶娃雖然給捷克詩人里爾克寫了一輩子情詩,奉其為神,卻一生未見過本人;
「我愛你,與你無關」,確實無關了,本來它是德國女詩人Kathinka Zitz(1801-1877)的作品,但後人總覺得是歌德所做;......
想要的都是美好的,想要的也都是真心的。
可為什麼有一天,這樣的事情也會變成一種奢望呢?是不是很失望?
那些看似唯美的愛情故事,看似理想的親密關係,通常結果都會讓我們失望。
而這些失望,都發生在《親密關係》書中作者克裡斯多福描述的親密關係的 「幻滅」階段。
根據克裡斯多福的 「匱乏-需求-索取-失望」理論,我們會把自己童年或本身特質裡所匱乏的,期待伴侶來滿足。
只要伴侶稍稍懈怠,我們就懷疑對方是忽視自己,進而失望,抱怨伴侶不夠體貼,懷疑伴侶付出不如自己多。
而當雙方都抱持這樣的心態的時候,很快就會進入閉環。
舉個例子,一個覺得自己無趣的人,希望找到一個有意思的伴侶來「圓滿」自己的人生。
知道自己的「無趣」難以吸引對方,所以在戀愛的時候,就會想很多點子來吸引對方。
但當這段關係進入穩定階段之後,之前的刻意就會懈怠下來,自己真實的樣子開始暴露。
同理,對方之前在熱戀期的一些品質,似乎也消失了。
而這種模式,會在不同的關係相處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如果我們不能從中覺醒,即使分手,即使離婚,也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過。
就像兩次婚姻都會找到不靠譜的老公的張雨綺,幾乎每次都是激情燃燒、轟轟烈烈的開始,最終以「幻滅」告終。
每次「幻滅」之後,就開始了相互傷害,比如著名的張雨綺拿刀砍人事件。
03
「若你能選擇愛,
就能渡過所有困境。」
被嚇到了嗎?
其實,親密關係說難也難,說簡單,也並非沒有方法。
婚姻複雜,但依舊有跡可循。
書中,克裡斯多福就將親密關係劃分為 月暈、幻滅、內省、啟示這四個階段。
「幻滅」之後,便是「內省」。
就像這個詞所代表的含義,正是我們發現我們對愛情的那些幻覺消失的階段。
這種感覺一點也不美好,我們先前的匱乏感,在經過熱戀期被滿足的「圓滿」的錯覺之後,都會重新暴露出來。
於是我們開始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伴侶,或者希望他們像當時熱戀期一樣對自己言聽計從。
這背後透露出一個消息: 「我希望你包容我的缺點,寬容我的任性,滿足我的需求。」
這一點和孩子對家長的期待是多麼相似: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和安全感。
聽上去,似乎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最基本的需求既不多也不過分,但卻在親密關係裡衍生出無盡的煩惱。
很可能前一秒還「我愛死你了」,下一秒就變成了「我希望你死」。
這個時候,很多人的解決辦法就是逃避,放棄親密關係,獨自生活,或者無固定伴侶。
而有的人則選擇了 相對獨立的第三種婚姻,比如劉若英。
結婚前,劉若英跟另一半約法三章:
「第一,婚後必須分房睡;
第二,我不會做家務;
第三、我不會做全職太太,更不會放棄工作。」
要是一般人,估計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三個條件,但他們偏偏卻達成了一致。
《親密關係》有這樣一段話:
「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親密關係的形成並不是建立在期待上的,相反它是一種向內索取。當我們在一段關係中正視和善待自己時,也就是獲得親密關係開始時。
愛,從允許對方開始。
愛,從接納自己開始。
——寫在最後——
都說即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婚姻也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要掐死對方的衝動。
但幸福就是,在吵吵鬧鬧、互相磨合中,走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越走越默契,越走越安心。
所以 不要高估了愛情,也別低估了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