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單身人口近2.4億:別高估愛情,別低估婚姻
01
為什麼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
根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全國登記結婚388萬對,比去年同期減少110萬對,降幅高達22%。
自14年開始,我國結婚數量就持續下降,而 適齡人群單身人口卻在逐步增加,目前已經 近2.4億。
為什麼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但卻實實在在。
答案來自很多抽象的推理與思考:
比如最直接的, 沒錢沒時間;
比如女人有自己的事業,不需要依附于男人,對於家暴、媽寶男、鳳凰男等, 不結婚等於保命;
比如 愛情至上,一定要找到「靈魂伴侶」或者「對的人」,讓他/她來消除所有的痛苦,並帶來純粹的快樂;
再比如總想要沒有爭吵與衝突、只有充滿激情的完美親密關係, 如果婚姻讓激情冷卻,那不如不結婚;......
是我們把愛情想的太美好,還是把婚姻想得太不堪?
02
如果親密關係曾讓你失望
那就對了
除了經濟上的外在原因,讓很多人對於愛情望而卻步的是,他們對於親密關係總是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嚮往和錯覺:
愛情的力量大於一切,只有死亡能夠分開我們;
比如紫薇寫給爾康的:「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愛情無須言語證明,愛你便可心意相通;
比如賈寶玉寫給林黛玉的:「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愛情至上,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是我的天神;
比如俄國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寫的情詩:
「我不想說我吻你,只是因為這些吻自動降臨,從不依從我的意志。我沒見過這些吻,我敬你若神。」
最要命的是自我感動的愛情;
比如「我愛你,與你無關。」
......
但這些「宣言」發表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紫薇和爾康的愛情沒有敗給天地,而是敗給了「白麵」;
賈寶玉和林黛玉心意是相通了,卻天人兩隔,一死一孤生;
茨維塔耶娃雖然給捷克詩人里爾克寫了一輩子情詩,奉其為神,卻一生未見過本人;
「我愛你,與你無關」,確實無關了,本來它是德國女詩人Kathinka Zitz(1801-1877)的作品,但後人總覺得是歌德所做;......
想要的都是美好的,想要的也都是真心的。
可為什麼有一天,這樣的事情也會變成一種奢望呢?是不是很失望?
那些看似唯美的愛情故事,看似理想的親密關係,通常結果都會讓我們失望。
而這些失望,都發生在《親密關係》書中作者克裡斯多福描述的親密關係的 「幻滅」階段。
根據克裡斯多福的 「匱乏-需求-索取-失望」理論,我們會把自己童年或本身特質裡所匱乏的,期待伴侶來滿足。
只要伴侶稍稍懈怠,我們就懷疑對方是忽視自己,進而失望,抱怨伴侶不夠體貼,懷疑伴侶付出不如自己多。
而當雙方都抱持這樣的心態的時候,很快就會進入閉環。
舉個例子,一個覺得自己無趣的人,希望找到一個有意思的伴侶來「圓滿」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