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份值得職場人「跪讀」的書單來了

sweet 2021/02/23 檢舉 我要評論

開工有段時間了,這段日子你讀了幾本書?

根據《2020國人讀書報告》資料顯示,在購書人群中有60.1%的人是為了知識/技能提升,有40.0%的人是為職業發展。職場人努力起來還是很生猛的。今天精挑細選的六本書,有幫職場人充電的,也有幫大家更好生活的。魯迅說過:只工作不讀書的生活不值得過。

《巨人的工具》

這本書我稱它為精英人士成功小技巧大全。一本720頁的大部頭書,但可讀性很高。

作者蒂姆·費裡,製作了美國最成功的播客之一、多本暢銷書作家、投資人、多家五百強企業諮詢顧問、還是武術冠軍和吉尼斯世界紀錄創造者……他採訪了美國當前某個領域的精英人士,向他們尋求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這些成功,包括但不止健康、好習慣、賺錢、投資、睡眠等方面。

然後作者將所有人的成功秘訣進行了分類與提煉,並歸納出「健康」、「財富」、「智慧」這三大工具,然後把這些好建議寫進了書裡。其中一些建議讓人耳目一新。

比如關於什麼是成功?採訪對象之一的醫學專家彼得·阿蒂亞說:「成功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孩子是否記得你是最好的父親。所謂最好的父親不是能滿足孩子所有物質要求的父親,而是要看孩子們是否能夠在某一天向你敞開心扉,是否能在任何他們需要你的時刻給你打電話,以及你是否是他們第一個尋求建議的人。」 也就是說,「成功」的一個標準是處理好和家人的關係。

在追求物質標準的當今,這種對成功的定義讓人溫暖又感動。

還有詹姆斯·阿爾圖切爾是一位投資家、企業家和作家。他有一個習慣是每天上午在小本子上寫下10個點子,也就是說像鍛煉肌肉一樣訓練自己生成創意的能力。他把這稱為訓練自己的「點子肌肉」。

一個人的創造力是可以訓練和培養的,它絕不是一個全然天生的東西。如果想有靈光的頭腦,我們不應該忽視後天長期且有意識地對自己創造力的培養。

我們可以在這本豐富的「答案參考」書裡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正確答案」來提升自己。

《認知天性》

這是一本如何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有效的科普讀物。

作為忙碌但又想提升自己的職場人來說,我們往往會選讓自己舒服的、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這種做法對麼?

NO! 如果教學形式與你習慣的學習風格相符, 你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例如習慣用視覺或聽覺學習的人, 就該用相應的形式教他們, 但實證研究並不支持這種觀點。 人類在學習時可以運用多種天分,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運用全部才能和智謀學習, 效果會超過只用最熟悉的風格學習。

還有,我們如何確認自己目前的學習方法是高效的還是低效的?

低效率的學習方法?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 但實際上, 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高效率的學習方法?與反復閱讀這種複習方法相比,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會更有效。這種方法被稱為檢索式練習。

只需 1次自測,一周後回憶率從 28% 飆升為 39%、「平面」知識VS複合型知識、哪些 「良性干擾」 能提升學習效果、別在無法克服的學習困難上浪費時間……這些內容都在本書中有翔實論述,非常適合日常忙碌需要高效提升自己的職場人。

《逆轉: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作為職場「螺絲釘」的我們,在競爭激烈、任務艱巨的情況下,如何找到自己的弱勢並將之突破變為優勢、從而取得職場上的成功,這是有上進心的職場人都在乎的問題。

《逆轉》這本書就有變廢為寶、點石成金的能耐。

作者瑪律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那本紅遍全球的暢銷書《異類》就出自他手。

在《逆轉》這本書裡,作者提出的一些觀點很是醍醐灌頂,比如「補償性學習」。

每個人在學習、工作上都有自己的短板,多數時候,我們把這些短板當作是「問題」,但書中提到出了「補償性學習」能力,擁有這項能力能讓我們把「問題」變成成功的機會。怎麼做到呢?取決於兩步:

第一,放下對「劣勢」的舊思維。

重新去思考能力與弱點的真正內涵。弱點、劣勢是否完全一無是處?好的能力能否從中練就?劣勢在我們變得更好、取得成功的路上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第二,學會從劣勢中昇華出優勢。

作者曾說過:「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過120,你就跟智商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樣大。」《逆轉》這本書就是增加成功概率的砝碼。

推薦完了職場硬核書籍,再來推薦幾本「軟糯」書吧。這幾本書能讓我們下班後的生活更有意思。

《100個基本》

松浦彌太郎(Matsuura Yataro)被稱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是日本著名的出版人、多本暢銷書作者。他還在東京一排排櫻花樹下的地方開了名為 Cow books的書店。店裡不賣排行榜上的書,只賣松浦彌太郎的選書。

除了開書店很個性,作者還喜歡能把人生中的大道理用很美的小哲學講出來。《100個基本》就是松浦彌太郎大道理變身小哲學的美好生活悟道。這本書在日本一經推出就廣受讚譽,一年之內重印多達11次。

作為辛苦耕了一年地、賺個糊口錢的打工人,松浦彌太郎認為,人應該「做被錢喜歡的工作,過被錢喜歡的生活。」

這是全書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在我們把金錢當工具或者一不小心成為金錢的「奴僕」時,松浦彌太郎認為金錢是自己的朋友。 要用對待朋友的真摯態度去對待金錢——讓朋友喜歡和開心,才算不辜負這段友誼。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提倡守好邊界、不要欠人情債的當下社會,作者卻認為:「承蒙他人好意時就不要顧慮,坦率地接受好意,給足面子……一旦決定承蒙好意了,就不要有顧慮。這也是必要的禮貌。」

能夠偶爾「不見外」,也是加深感情的一種方法吧。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作為現代人,我們多少都會做一做穿越的夢。尤其是穿越回古代,想去觀一觀那時的錦繡河山、或是倚靠現代智慧為君王指點江山、再或者和那時的才子佳人談一場跨越時空的戀愛也好啊。

夢想很豐滿,但如果真穿越回去,恐怕現實骨感的讓我們一天都混不下去。當朝當地的語言你會說麼?聽得懂麼?禮數會行麼?七八點鐘就宵禁吃得消麼?沒有網路和手機活得下去麼?

假如有一天時光機真的問世,你想要穿越回去逛一圈,勸你一定帶上《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這本書,作為指南,瞭解一下古代人的生活全貌,起碼能確保你在當時、當地活下去。

比如吃飯這件人生大事,如果你不幸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有點慘。

穿越到了靠採集和狩獵獲得食物的原始社會,「食物來源很不穩定,一天吃幾頓飯也不固定。食物豐富的時候,可能一天吃好幾頓,一直吃到撐;食物匱乏的時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頓飯。」直到進入農耕社會後,人們的食物來源相對穩定了,開始有了規律的餐制。但也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兩餐,分別是上午的7點到9點和下午的3點到5點。

所以你得和現在幸福感滿滿的的下午茶、晚上的擼串兒宵夜訣別了。

夢回古代前,請務必先閱讀這本「穿越指南」,

《美術館裡聊怪咖》

職場人的靈魂裡不應該只有PPT 和KPI,還應該有點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的東西。比如,藝術。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西方藝術圈的事兒僅停留在知道幾位地球人都曉得的藝術家大名上,那這本書簡直是「天賜之物」。

《美術館裡聊怪咖》主要介紹了12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大師的故事,有大師們的成長故事、也有狗血八卦、街道小新聞。 總之,這本被號稱「蛇精病的外表,史學家的靈魂」的書把西方藝術史艱深的內容寫的像吐槽大會和對口相聲,讀完後,心中會湧現一句臺詞「OMG,你居然是這樣的xxx。」

簡單爆幾條料吧。地球人都知道的全能型人才達.芬奇,繪畫、解剖、幾何、物理、地質學……幾乎沒他不知道的。但誰能想到麼,這麼一個天才,放在職場上簡直就是「實力坑金主」專業戶,動輒幹出拿錢不交貨的事兒。

還有拉斐爾。標準的帥哥一枚,人見人愛、婦女癡迷;有顏值就算了,畫畫還特好,硬功夫到家;更氣人的是,有顏有才的他情商還特高,會做人來事,訂單接到手軟;情商高也就罷了,還超級會經商,他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雇了大量學徒,將手頭的龐大專案交給他們去做,到了收尾才親自操刀。(當然了,此舉在當時頗受那些「純粹」的藝術家們的鄙視,認為拉斐爾是畫匠、不是藝術家)

所以賺得盆滿缽滿、是當時商業價值最高的商人藝術家。只可惜,風流成性的他37歲就掛了……

用讀八卦的方法去讀藝術史,還有比這更愉快地漲知識的方式麼?

世上值得「跪讀」的書當然不止這幾本,但我們可以先從這六本開始,在2021年努力工作、認真生活,

用戶評論